玻璃化(vitrification)的概念來自材料科學,尤指聚合物和金屬材料。在材料科學中,低分子物質的凝集狀態定義為四種:液體、玻璃、液品和晶體。
在自然界中,當溫度降低時,液態轉變為固態的形式有兩種:晶態(crystal-
line)和玻璃態(或非品態,amorphous)。它們在宏觀上都呈現周體的特征,具有確定的體積和形狀,實質區別在于其內部的微觀質點的排列有無周期性重復。品態物質中的質點(原子、離子、分子及其集團)呈有序排列,而玻璃態物質中的質點呈無序排列。由于人們已習慣將熔化物質在冷卻過程中不發生結晶的無機物質稱為玻璃(glass),后來逐漸將其他非晶態均稱為玻璃態
(glassy state)。
玻璃也被看做是一種過冷的液體,它的黏度非常高(>1014Pa·s),以至于它似乎以一種亞穩定的固體形態存在,在這種狀態下,玻璃能支持本身的重量,不會因重力作用而流動。玻璃化過程如同把液態的無序結構瓣時“定位”一樣,所以,玻璃態的固體像液體一樣,是非常均質化的。從微觀角度上講,玻璃的質點排列也與液態的很相似,二者同屬“近程有序,遠程無序”的結構。
二、玻璃化過程與結晶過程的區別
結晶是從液態或氣態原料中析出晶體物質,是一種熱、質傳遞過程。結品過程是在某一確定的溫度下進行的,在此過程中,物質放出相變潛熱,相變前后的體積、熵都發生非連續性變化,所以結晶相變又叫“一級相變”。晶態是穩定的。
在玻璃化過程中,物質不放出潛熱,比熱容和熵是連續變化的,不發生一級相變。但是,比熱容和嫡的變化斜率發生階躍變化,在熱力學上被稱為二級轉變(second order transition)。
從熱力學角度來看,玻璃態是亞穩態(metastable)的固態,因為它的黏度很高,高于102~10“Pa·s。但從動力學角度來看,它卻是很穩定的,極高的黏度使得玻璃態物質的分子運動性幾乎為零,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進行結構而調整轉化為晶體。